中国学者发文:首次阐述衰老速率差异背后的遗传机制
北京时间 11 月 9 日,中科院上海神经所蔡时青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《自然》发表长文,第一次阐述了个体衰老速率差异背后的遗传机制。通过秀丽隐杆线虫,他们筛选出两种自然发生的遗传基因:rgba-1 和 npr-28。这两种基因一经「联手」,如同「阀门开关」,会通过减少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(UPRmt),来调低秀丽隐杆线虫的交配能力,加快衰老速度。
根据 2016 年底的数据,中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 2.3 亿,占总人口 16.7%。其中,有 18.3% 的老年人口为失能或半失能。蔡时青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或可为「健康老龄化」提供科学层面的「抓手」。
「这篇论文是有价值的机制性案例,阐述了遗传性变异是如何调节基于年龄的衰老。遗留的一个主要挑战是需要确定在人体上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。」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Patrick McGrath 评论道。